返回

2021年01月29日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奋力推进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共产党人微站

QQ截图20210129101119.jpg
枸杞干果分拣生产线

QQ截图20210129101141.jpg

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成为致富产业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崛起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宁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上实现了重大转变,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战略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和优质农业,切实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加快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农村发展步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宁夏农业经历了由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数量型农业”,向以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为立足点、出发点的“两高一优”,再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立足点、出发点的“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由改革开放前的极度短缺,变为丰年有余供过于求。1978年,宁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亿元。到2019年末,宁夏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16年丰收。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66亿元,是1978年的61.88倍,特色优势产业效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目前,形成了以吴忠市、银川市为核心区,以石嘴山市为发展区的奶牛产业带;以中卫市为主体,以清水河流域区和贺兰山东麓区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以引黄灌区肉羊肉牛杂交改良区、盐(池)灵(武)同(心)海(原)滩羊生产区、六盘山山麓肉牛生产区三大区域牛羊肉产业带;以南部山区淀粉生产区、鲜食薯生产区和中部干旱带鲜食薯生产区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的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以中卫环香山和红寺堡西部覆膜及压砂西(甜)瓜产业带,银川、吴忠、中卫现代设施(瓜菜、园艺)生产区,石嘴山市脱水蔬菜生产区和固原市冷凉蔬菜生产区为主的蔬菜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重点的优质粮食产业带;以中部干旱带为重点的优质马铃薯产业带;以适水产业(即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上旅游和水生植物种植)为重点的沿黄生态淡水鱼产业带;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带;以灵武长红枣、中卫圆枣为主打品种的灵武、中宁、红寺堡、同心、海原红枣产业带;以玉米、蔬菜种子生产为重点的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农作物制种产业;以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区旱作草地、南部山区退耕种草为主的优质牧草产业带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带。

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的建立,农产品流通外向型发展格局的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农业的对外开放

  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有效地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农业的整体效益,使农民分享到了更多的加工、流通环节利润。同时,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为广大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空间,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构建起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2019年,宁夏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58元,比上年增长9.8%。

  通过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布局,培育壮大了龙头企业,形成了优质粮油、牛羊肉、牛奶、枸杞、葡萄、马铃薯、果菜等加工业体系。其中,“盐池滩羊”“百瑞源枸杞”“宁夏红”“夏进”“塞北雪”等品牌享誉区内外。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并实现了农业对外开放。通过合同契约、农超对接等比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实施产销一条龙经营,如中宁枸杞交易中心模式。

  目前,中粮、中储粮、张裕、王朝、娃哈哈、旺旺、蒙牛等企业集团纷纷投资宁夏农业产业化,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贺兰水产、中卫硒砂瓜、西吉马铃薯等一批具有宁夏地域特色、地理标识的“宁字号”名特优农产品,行销全国、走向海外。全区特色农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促进了“一县一业”的形成

  积极扶持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2019年宁夏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4家,形成了以下几种产业化经营组织基本类型和利益联结形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或土地流转、承贷承还、担保贷款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一般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这是目前的主要形式。二是合作组织带动型,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三是合同联结制,通过规定交售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时间、收购价格以及承诺的服务内容等实现利益的分享。四是合作联结制。农户以资金、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自愿入股成立合作社,既参与生产经营,又参与民主管理。五是股份合作制,农户以劳动、资金和技术等要素联合组成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向龙头企业参股,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关系。六是土地流转联结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新型合作经营机制,形成代耕代种、大户、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土地流转联结经营模式。七是科技服务联结制,龙头企业、农技科研单位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

农业科技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科教兴农战略纵深推进,促进了全区农业结构的大调整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面实施了“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和科技兴农“双十工程”,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走在了全国先进行列,并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农业科研体制和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改革。截至2019年底,宁夏22个县(市、区)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00多个(含林业、水利),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人员突破7万多人,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农技“110”“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联通新时空、“移动农信通”及农业“专家大院”和“专家智能系统”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日趋完备。全区各市、县(市、区)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全区每年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以上,新型农民培训7万人以上,农业科普培训5万多人。

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发生历史性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1世纪以来,自治区人大和政府先后审议颁布了涉及草原、林业、渔业、奶业、水土保持、动物防疫等行业管理和促进发展的多部地方性法规规章,清理废止了多项农业审批事项,制定、修订和颁布了各类农业地方标准多项,标准范围拓展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内容延伸到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相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品种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标识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明显加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胡亦茹     编辑:胡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