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年01月13日

持续夯实脱贫富民基础 坚定新时代新征程步伐
作者:固原市委宣传部 来源:共产党人1期微站

QQ截图20210113104806.jpg

把生态扶贫作为双赢之策,泾源县泾河源镇焕发勃勃生机。     申进湘/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时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创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了世界减贫、中国扶贫的西海固答卷。

  构筑社会扶贫大格局 坚定贫困群众脱贫信念

  凝聚社会扶贫的各方力量。深化闽宁协作,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五项机制,福州、厦门、莆田、漳州、泉州5个市的24个县区和固原市5个县(区)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56对乡镇、21对行政村、10对部门分别建立对口协作帮扶关系,累计援助固原各类资金及实物10.33亿元。先后选派11批174名干部、20批489名教师、医生支援固原建设,引进福建企业25家建设项目31个。强化定点帮扶,建立“1+6”(国家部委、闽宁协作、部门单位、企业商会、慈善组织、军警部队)社会扶贫体系,从项目、招商、就业等方面进行扶持。建立民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机制,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共有222个企业和社会组织与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累计投入各类社会帮扶资金11.44亿元,年均2.3亿元。

  培养自尊自强的发展意识。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宣传教育,把贫困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创造美好生活上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事业上来。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力培育和塑造全社会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广泛开展“两个带头人”“脱贫先进户”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将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结合起来,采取竞争性扶贫措施,促使贫困群众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构建了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在所有行政村建立“一约四会”,深入开展民风建设五大行动,坚决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减轻群众负担。

  夯实引领脱贫的组织基础。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三大三强”(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本保障;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能力素质;加大选拔力度,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动,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建立基层党组织“双评双定”正向激励、反向监督机制,实施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形成了“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群众跟着带头人走,带头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格局,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固原样本”。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行政村全覆盖。加大人才支撑力度,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引进各类智库专家108名,选派678名科技特派员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提供技术服务,有效激发了人才队伍服务脱贫攻坚的活力。

  把教育扶智作为治本之策 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技能培训增强致富本领。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创办农业企业、产业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等经营实体,从事农业生产开发、参与市场竞争、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创建“两园一空间(六盘山电商创业园、市县电商创业孵化园及互联网+众创空间)”电商服务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三农”商贸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铁杆庄稼”,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在各类产业中创业就业,增加收入,贫困群众市场观念和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文明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注重培育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全市62个乡镇的196个行政村试点建立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理论政策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干事劲头,让乡风不断“加分”。乡村环境卫生显著改观,群众精神面貌显著提升,民风得到了明显好转,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善举不断涌现,营造了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为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入49.8亿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全面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抓好控辍保学、提高教学质量、健全资助体系、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重点,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扶贫手段。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全区实施“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教育质量、教师素质双提升”行动,五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全区实施“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健全“国家政策、社会捐助、学校资助、政府保障”“四位一体”各学段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

  把产业扶贫作为长远大计 夯实脱贫富民的坚实根基

  “有土”扶贫产业坚持“反弹琵琶”“接二连三”。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路子,组织实施“5·30”(脱贫困户均养殖5头牛、30只羊)及其倍增计划,建成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百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实施“5个10亿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将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附着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调优一产、重视二产、配套协同三产,培育壮大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新能源、纺织等产业链,实现移民群众户均1~2个增收项目。

  “离土”扶贫产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鼓励群众外出就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通过产业或务工就业,实现从简单劳务打工向转移就业转变。建设“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安置贫困群众就业。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在脱贫攻坚的重点乡村建立了11个扶贫车间,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脱贫。闽宁村级扶贫车间帮助群众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就业,做工务农两不误,有效减少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的产生,形成既解决企业用工困难又促进农民实现增收的双赢局面,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城乡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把生态扶贫作为双赢之策 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生态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扛起生态环保这一重大使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弘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先后实施了生态林保护、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等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初步建立起了以流域为单元,山脉为骨架,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点、线、面协调配套的林草生态建设网络体系,基本上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坚持生态扶贫与全域绿化相结合,优先安排贫困村、贫困户参与造林绿化,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增收。坚持生态扶贫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围绕六盘山、火石寨、须弥山等重点景区,建设旅游观光“绿色环线”600公里,优先引导、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坚持生态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一路一景观、一村一景点”绿化布局,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坚持生态扶贫与产业富民相结合,采取特色经济林、苗木及林下经济产业与精准脱贫相结合的办法,将产业布局向贫困村倾斜,优先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林业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生态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森林资源管护、防火等项目中,优先选用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作为生态护林人员,有效带动70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为推进山绿和民富共赢,2017年固原市开始在全市实施“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通过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带动了全域旅游快速发展,在组织实施“四个一”工程的过程中,坚持做到了旅游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发展,使农民依托发展乡村旅游走上脱贫致富路,形成了确保农民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的新机制。将脱贫攻坚融入“四个一”示范工程建设中,建立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四个一”工程发展投资机制,广泛吸纳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和务工等形式,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租金保底+盈余分红+打工收入”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稳定脱贫致富。G

  责任编辑:何青芳


 

责任编辑:胡亦茹     编辑:胡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