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年11月19日

推动形成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机制
作者:王新福 来源:共产党人21期微站

希望的田野.jpg

希望的田野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意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把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强化战略发展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并完善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机制。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制度框架及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市县(市、区)抓落实”的领导机制。突出县(市、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战场”地位,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市、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领导力。二是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机制。强化县(市、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线指挥部”职能,强化乡村振兴领导责任,特别是县(市、区)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形成万众一心谋振兴、上下贯通抓落实的巨大合力。三是建立乡村振兴规划的引领机制。加快编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村庄、产业、生态等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特别要做好中心城镇和保留村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以点带面、示范推进,把规划蓝图愿景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现实。四是建立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推进机制。制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任务和年度重点工作路线图、时间表,挂图作战,有序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年年都有进展,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推进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美好梦想早日成真。五是建立乡村振兴成效实绩的考核督查机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整套完善考核体系,形成责任倒逼机制。六是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QQ截图20201119085910.jpg

贺兰县习岗镇的设施农业为乡村旅游添色增彩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框架及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二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把更多更好公共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三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一体推进。四是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开展“农业互联网+”行动,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五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完善稳步增加农民群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组织措施和实现路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一是强化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体系。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主导地位与示范引领功能,有序有效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完善乡村“四自”治理模式。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三社联动”,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功能,扩大基层民主制度,保障村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三是健全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探索形成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方式,以村民自治、法律法治、社会德治为保障,以美丽环境、文明乡风、洁净家园为目标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四是扩宽乡村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与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服务体系,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三农”建设的有效机制。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制度框架及政策体系。一是建立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充分挖掘县(市、区)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乡村产业体系,形成叫得响、拿得出、独具特色的银川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大种养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推进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做大做强农村产业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是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利用首府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休闲观光、科技支撑等为标志的都市休闲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产区变景区、让田园变公园。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细化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激活土地要素市场,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一是建立职业农民制度。特别要创造性地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抓好初高中“两后生”职业技术继续教育,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提高农民开拓意识和集约化管理能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技能,让农民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地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农村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突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创新计划,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让更多科技人才扎根农村、耕耘乡村。四是建立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制度框架及政策体系。一是建立“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居规划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美丽村庄,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等综合治理,让农民最宝贵的宅基地财富保值升值,满足农民生态宜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建立乡村现代化生活服务体系。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联通城乡路网、气网、通讯网、交通网、民生网,展现现代农村生活风采。三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机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绿色家园,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激发持续发展的动力。四是建立乡风文明促进机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G

  (作者单位:银川市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章 立


 

责任编辑:胡亦茹     编辑:胡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