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年11月19日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作者:蒋文龄 来源:共产党人21期微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意蕴和丰富内涵,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实践要求和路径选择,对于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意蕴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同时,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充分挖掘和激发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着力释放内需潜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够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经济安全风险增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等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在变局中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需要。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进入新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无论从需求侧看,还是从供给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备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经济体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增添新动力,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全面塑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蕴含着科学的辩证思维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还面临许多挑战,主要是国民经济循环还有梗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没有完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不足,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很多高新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和痛点,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让各类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提高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同时,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只有构建完整统一的大市场,才能促进市场竞争,进而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搞封闭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自我封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而是要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合,产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竞争,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只会加深,不会削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只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国内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国际各自循环,而是相互配合、融合发展。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我国经济的一体双翼,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引擎和带动作用。国内大循环通畅,将有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为世界提供更多的贸易投资机会,为更高水平更大规模参与国际循环夯实基础,使得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际循环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和融入国际循环,才能为国内大循环创造更多机遇、提供强大动力,加速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满足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使国内大循环更加通畅、分量更重。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以内需为主的国民经济循环,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发展模式。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补齐消费短板,推进消费升级,激发消费潜力,全面促进消费。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实施和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短板、强优势,形成高质量内需供给体系,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是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发力,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要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引领消费升级,加快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的配套优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源头上化解各种“卡脖子”技术瓶颈。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用好各方面科技人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坚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促进国际合作,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推动互利共赢。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开发区建设,加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力度,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东中西互动协同开放,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提供强大支撑。G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石 雷


 

责任编辑:胡亦茹     编辑:胡亦茹